劍指中資!歐盟範圍審查外資新機制 週日全面啟動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17715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
新聞內容:歐盟執委會9日宣布,針對歐洲高科技等戰略領域的外國投資展開審查控管的機制,將於本週日(11日)完全啟動,相關監管措施旨在強化歐盟成員國之間資訊互通合作、採取協調一致行動,應對歐盟最敏感戰略領域的外國投資,尤其劍指背後有政府背景的中國企業集團透過併購交易,掠奪歐洲技術和資產。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包括人工智慧(AI)、機器人技術、奈米技術和電信是可能受到歐盟這一機制管轄的行業。此新機制建立起歐盟範圍協調的共同架構,以應對外資在歐盟最敏感的戰略領域裡投資的擔憂,例如電信巨頭中國華為的投資。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9日表示,歐盟目前和未來都將持續對外國投資開放,「但這種開放不是無限制的」,為了應對今日經濟挑戰、保護關鍵歐洲資產和集體安全,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執委會需要一起密切合作。
杜姆布羅夫斯基斯說,如果歐盟希望達到戰略自主,一項「有效的、全歐盟範圍的投資篩檢合作,是必要的」,我們現在對此已裝備好了。
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2016年以4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使德國「工業4.0」標竿企業轉為中資所有;當時,中資掠奪德國敏感的工業關鍵技術,柏林和布魯塞爾都只能乾瞪眼,而無能為力。
歐盟、法國、德國等都呼籲,歐盟應就戰略領域的外國投資進行立法,以遏制外企對某些敏感企業和關鍵產業領域的收購交易、尤其是中國企業集團。
歐盟新機制針對特定領域及引發擔憂的外國投資,可促進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資訊交流和分析;接著,每個成員國和歐盟執委會都可「表達關切」,這很可能會使某國特定一項外國投資的壓力升高。
法廣報導說,新機制還允許歐盟執委會在一項投資對一個以上成員國的安全或公共秩序構成威脅時,或在一項外國投資損害「一個利益項目或計畫」的情況下,發表意見。不過,否決及停止外國投資的最後決定權仍在歐盟各成員國手裡,歐盟執委會無權叫停外國投資。
心得:各國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資都已經遭受相當程度的衝擊,歐盟作為多個先進國家的共同體,無論在製造業、電子業等與資訊安全相關的產業,勢必也會受到中國企業投資的威脅,在自由市場經濟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很顯然歐盟執委會做出了結論。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分析師吳柏寬說:「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中國大陸大型國有企業對於收購歐美高科技水準,提升「中國製造2025 」的技術升級,擴充產業能量,展現高度興趣。依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資料,中國大陸自2008年起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呈現跳躍成長,數年間中國大陸對歐盟的投資金額已經超過十餘倍。
由官方投資統計資料可見,過去十年間,歐商在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大約成長1倍。不過,中國大陸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從2007年到2016年大約成長10倍之多。這也顯示出在歐中雙邊投資關係中,中國大陸市場投資障礙仍高的困境。德國經濟智庫Merics的研究歸納出,中國大陸境內投資障礙仍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準。在中歐雙邊投資關係中所欠缺的是「互惠性」。換言之,中資在歐洲各國獲得投資許可的項目,歐商大多難以在中國大陸市場投資或經營該等項目。」
我認為對於資安的保護有注意固然是好事,但相關法規及溝通必須完整且明確,才能保證在否決及停止外國投資的最後決定權仍在歐盟各成員國手裡的情況下,不會出現資安的破口,造成歐盟各國的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